乾隆见过奕字辈,载字辈甚至溥字辈的人吗?为什么呢?
1、绵德作为绵字辈长孙,比嘉庆帝的继承人道光帝旻宁大了整整35岁;而奕字辈长孙奕纯比咸丰帝奕詝大了整整64岁;载字辈长孙载锡比光绪帝载湉大了87岁;至于载锡的长子溥庆则要比末代皇帝溥仪大了103岁。乾隆帝生于康熙五十年,死于嘉庆四年,他这一生算上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再到长玄孙载锡,总共见到了七辈人。
2、绵德死于1786年,是的,你们没看错,乾隆的孙子都没活过乾隆!乾隆熬死了儿子和孙子,这也真的是非常罕见的。绵德虽然也死在乾隆前面,但绵德也留下了子嗣,绵德的儿子奕纯出生于1767年,这是乾隆的长曾孙,也是乾隆看到的第一个奕字辈儿曾孙,大家得记住这一年,这一年,乾隆老皇帝迎来了四世同堂啊。
3、载锡是乾隆见过的第一个载字辈,爱新觉罗的父亲属于奕字辈,叫爱新觉罗奕纯,而乾隆连自己的玄孙都见过,自然也见过自己的曾孙辈,也就是爱新觉罗奕纯等人。不过乾隆并没有见过溥字辈。
4、绵德作为绵字辈长孙,比嘉庆帝的继承人道光帝旻宁大了整整35岁;而奕字辈长孙奕纯比咸丰帝奕詝大了整整64岁;载字辈长孙载锡比光绪帝载湉大了87岁;至于载锡的长子溥庆则要比末代皇帝溥仪大了103岁。
5、在乾隆时代,根据永瑢所进的诗句“永绵奕载奉慈娱”,确定了“永绵奕载奉慈娱”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字辈。到了道光时期,字辈改为“溥毓恒”。如果仅考虑“溥”字辈,那么与“溥”字辈同辈但不一定以“溥”字命名的人也是存在的。
爱新觉罗字辈
1、爱新觉罗的字辈排表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清朝宗室最初确定了14个字辈: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若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
2、爱新觉罗的辈分字依次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胤字辈:这是清朝皇室较为早期的一个辈分,如康熙帝的名字中就有“胤”字。弘字辈:如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名字中带有“弘”字。
3、爱新觉罗家族的辈分排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如今能站在明面上的家族后裔,基本上排到“启”字辈,往下“焘、闿、增、祺”等辈分也存在,但“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规定。
4、爱新觉罗氏。排字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恺、增、琦、敬、志、开、瑞、熹、瑛、源、胜、政、兆、茂、祥 ”从“毓”字辈起,以辈分“毓”字为姓。姓氏与旗属没有关系。清朝时各个旗都有爱新觉罗氏。
载字辈在1800年左右
1、年左右“载”字辈(含谐音“戴”)代表人物及事迹如下:戴姓人物戴名世(1653—1713):桐城派先驱、清代文学家。活跃于康熙年间,擅长散文,文风凌厉,有“龙门独一枝”之誉,但因《南山集》案罹罪。戴衢亨(1755—1811):乾隆四十三年状元,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历仕乾隆、嘉庆两朝。
2、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3、清乾隆3年(1738)始修族谱,嘉庆5年(1800)、同治7年(1868)、光绪34年(1908)、1934年续修,2003年湘、黔、渝、桂仕文、友德、友善、友兰、德行等十支合修通谱。 郑仕文公支系 郑氏过去修谱从恒公58世的鸾围公修起,故班次以“鸾”字开头,五字一句。
4、碑文记述了王氏家族在“先大父”(祖父)王琳的带领下离开山东迁往关东的过程,并明确记载了王氏家族“迨嘉庆四年赴长春厅治荒”。事实上,长春厅是嘉庆五年(1800年)皇帝发布上谕批准成立的,③碑文所载当是立碑时(同治八年,即1869年)人们对这一地区行政归属的习惯性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