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到连接、修饰、指代等语法作用的词语。以下是一些常见古代汉语虚词的通释:
1. 而:连接两个句子或词语,表示顺承、转折、并列等关系。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 以:表示手段、方式、原因等。
例:吾以剑舞,剑舞者,吾所好也。(我用剑舞,剑舞是我所喜欢的。)
3. 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吾于今日,始知有孔子。(我今天才知道有孔子。)
4. 之:代词,表示代替前面的名词或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5. 其:代词,表示代替前面的名词或代词;副词,表示程度、范围等。
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
6. 与:表示并列、共同等关系。
例:孔子与颜回,皆好学也。(孔子和颜回都喜欢学习。)
7.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生活在忧患中,死在安乐中。)
8. 则:连词,表示条件、结果、递进等关系。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9. 故:连词,表示原因、结果等。
例: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而不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吗?传授知识而不学习吗?”)
10. 是:代词,表示指代前面提到的名词或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孔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说:“这样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以上是古代汉语中常见虚词的通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