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献之的母亲说他“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1、这说明王献之的字与父亲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母亲的评价客观且深刻:王献之的母亲在仔细看了他写的字三天后,指出“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这里的“一点”指的就是父亲王羲之所加的那一个点。母亲的评价既肯定了王献之的努力,又指出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差距,让他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刻苦地练习。
2、这句诗中的“一点”是汉字笔画中的点,这句话就是说:“我儿子为了练字已经耗尽了三缸水,写出来的字却只有字中的点像王羲之”。但实际,那个点是王献之找父亲评判书法时王羲之随手写上去的,也就是说他母亲说他的字丝毫不像王羲之。
3、意思是:我的儿子用尽了这么多缸水,只有这字里的这一点像羲之。出处:出自“一点似羲之”,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典故: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小时候毛笔字写得很不错。有一次,他问母亲何时能超越父亲,母亲说,要练完十八缸水。
4、发现父亲早已在那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5、于是王献之开始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这一练就是五年。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而是在他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见父亲没有说话,闷闷不乐地带着作品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很久之后,说道:“我儿练了这么久的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的父亲。
6、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惭愧之极,不觉重又想起了开始学字的窍门儿。父亲指着院里满满的18缸水说,吾儿若问何窍门?劝儿练尽缸中水。从此,王献之把这句话视为“金律”,对照父亲以及其他书法家的字细看苦练,待到写光了“18大缸墨水,终于也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并称为书坛“二王”。
王献之的故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傲然不屑游名园:故事概述:王献之从会稽郡经过吴郡时,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便直接前往。在顾辟疆正与宾客设宴畅饮时,王献之游遍整个花园,并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
王献之见老爹默不作声,急着又问道:“那五年?”王羲之听完后,手指着院子里的18个大水缸,说道:“你要把这18个水缸的水都给写尽了,字才算凑合。”王献之听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离书法家还差18个大水缸,这才静下浮躁的心,刻苦练字。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中母亲说的话的意思
1、母亲的话却在另一层面告诉我们,学习书法要刻苦用功,功夫到时自然水到渠成。
2、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3、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4、教子习书 王献之聪明好学,七八岁始习书,师承父亲。献之问母亲需要练多久,母亲告诉他需练完18缸水才能有好结果。献之练五年后,母亲指其“大”字下点,说与羲之相似。献之仍不服,继续练五年。18缸水用尽,书法突飞猛进,与羲之并称“二王”。入木三分 七岁王羲之即善书法,十二岁得《笔说》。
王献之练字故事介绍
1、王献之练字的故事介绍如下:王献之通过“太”字的一点认识到与父亲的差距: 故事背景: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自小便热爱书法,勤奋练字。 故事经过:有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但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于是,他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请求父亲为他的“太”字点上那一点。
2、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如下:故事背景: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自幼便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不断磨练自己的书法技艺。练字趣事:有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但恰好水缸里的水用完了。于是,他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请求父亲在“太”字上点上那关键的一点。
3、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