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宪法的修改程序
一般将宪法修改分为五个步骤:提案,提案启动宪法修改程序,标志着宪法修改的开始。提案由宪法规定的提案主体提出。我国宪法规定的拥有提案权的主体有两个: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是“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除此之外,任何政党、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不得提出修宪动议,进行宪法修改。
法律分析:国家宪法修改程序需要五个步骤分别是:提案;审定;起草;议决和最后的公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我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程序,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
在我国,宪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这样的规定保证了宪法修改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如何因地制宜,加快立法脚步,促进程序简化
1、提出法律议案,即享有法定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法律议案或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某项法律的提议。审议法律草案,即立法机关对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议案进行审查、讨论。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即立法机关对经过审议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是立法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阶段。
2、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日前从多位专家处获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乡村振兴法目前已经启动了立法相关程序,到2020年之前有望正式发布。
3、九是加快公共服务相关立法步伐,努力实现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和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今后一个时期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省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专有权力以及与中央政府共享的权力;二是推进转移支付立法工作;三是推进社会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立法。
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
1、第五十九条 法律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法律被修改的,应当公布新的法律文本。法律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2、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要求更加严格,一般来说,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成立“制宪会议”、“宪法修改委员会”等立宪或修宪机构,宪法或宪法修正案在通过和生效一般要经过立宪机关全体成员的2/甚至3/4的多数赞成,一般法只需立法机关过半数通过即可生效。
3、制宪机构的设立;宪法草案的提出;宪法草案的通过;等等。
4、而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则相对简单,一般只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即可,不需要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总的来说,宪法与普通法律在修改程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体现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5、制定与修改的程序: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通常需要经过更为严格的程序,例如宪法的修订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相比之下,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则相对宽松,通常只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的简单多数通过。
6、是的。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