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夕》诗意
1、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注释】秋夕:秋天的夜晚。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秋夕》这首诗的意思是: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了秋天的夜晚,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映照在冷清的画屏上,营造出一种幽冷、暗淡的氛围。次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宫女手执轻巧的丝绢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3、《秋夕》的诗意主要描绘了失意宫女在秋夜中的孤寂与幽怨。具体来说:秋夜孤凄: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以秋夜的烛光映照着冷清的画屏为背景,一个“冷”字既描绘了秋夜的寒意,又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
4、《秋夕》这首古诗的意思是: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了秋夜宫中,银烛发出微弱的光,映照着凄清冷落的画屏,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次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宫女手执绫罗小扇,在秋夜里扑打飞舞的萤火虫。
关于蜡烛忧伤的诗句
在分别之际,蜡烛似乎也感到了离别的伤感,它默默地燃烧,仿佛在为这场分别流泪,直到天明。诗的开头提到“多情却似总无情”,这里描述了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表面上显得十分坚强,但在与心爱之人分别时,内心其实充满了不舍与痛苦。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与复杂,正是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核心。
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长门烛》王建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夜归》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
田娥《杂曲歌辞·夜夜曲》:“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 诗中通过灭烛的动作,表达了愁人的孤独与哀伤。《杂曲歌辞·第六彻》:“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 蜡烛在闺房中独自燃烧,映照出空荡的房间和梦中的思绪。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
咏蜡烛的古诗词
1、以下是7首描写烛光的古诗词,其中蕴含了对蜡烛无私奉献的赞美:《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赞美:此句描绘了诗人与妻子相聚时共剪烛花的温馨场景,体现了蜡烛在传递情感、营造温馨氛围中的无私奉献。《得意失意诗》 洪迈 诗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2、《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羁留异地,想念着家中的妻子,想到和妻子相聚的场景,一同间那西窗边红烛,说着那巴山夜雨之时心中的思念。《得意失意诗》。宋·洪迈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3、以下是7首描写烛光的古诗词,其中包括赞美蜡烛的诗句:《夜雨寄北》 李商隐 赞美烛光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描绘了诗人与妻子相聚时共剪西窗烛火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得意失意诗》 洪迈 赞美烛光的诗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4、《蜡烛》宋朝 杨万里 未夜身先卧,不春花巳开。泣残双泪雨,愁得寸心灰。《蜡烛》唐朝 罗邺 暖香红焰一时燃,缇幕初垂月落天。 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宿蜡烛菴俊上房》明朝 刘基 城外春江动客愁,江边细草绿悠悠。还将短发临歧路,畏向东风忆旧游。
关于蜡烛的诗句及寓意
关于蜡烛的诗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意象的含义如下:杜牧《赠别》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意象含义:蜡烛被拟人化,烛油如同眼泪,象征着离别时的悲伤与不舍。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蜡烛常常被赋予深情的寓意。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借蜡烛描绘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烛燃烧至尽才熄灭,两者都象征着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奉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通过蜡烛营造出重逢时的温馨氛围。
诗句中,蜡烛常被用作情感表达的媒介,象征着爱情的执着与牺牲。李煜的“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描绘了龙烛在夜晚的辉煌,而田娥的“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则借蜡烛的熄灭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蜡烛的物理特性,还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