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蓉”字的诗词典故
1、黛玉抽到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并系着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可见,曹雪芹是要把林黛玉比拟为芙蓉的。唐人咏芙蓉诗: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倒是着花时。平明露滴峦红脸,似有朝开暮落悲,以芙蓉的孤傲清霜喻黛玉的孤标傲世,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芙蓉九月间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
2、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荷花》中有这样的诗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花落后秋恨成”。虽然诗中没有直接出现“蓉”字,但描述的正是荷花,而“蓉”在古代也常作为荷花的别称。
3、蓉裳蕙带芰荷衫,宋朝诗人何梦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女子衣着清雅的画卷。蓉花,以其柔美的姿态,轻轻拂过帘幕,与轻烟交织,瞿荣智在《蓉花帘幕半浮烟》中,以明净的笔调捕捉到了这一幕。
4、清·刘蓉《蓉少时》白话释义: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时就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它,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5、秋宿湘江遇雨 作者: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秋思·清波收潦日 南北朝:萧悫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6、花月正春风,宸蓉满地红-清代纳兰性德《送李千户》。宸蓉临水照清波-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
芙蓉女儿诔这首诗的完整诗文
1、芙蓉女儿诔(第七十八回)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窃思女儿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衿枕榔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押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2、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缀,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蒩!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颊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3、芙蓉女儿诔(lěi)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hú),沁芳之泉,枫露之茗(míng),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4、贾宝玉写给晴雯的祭文《芙蓉女儿诔》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 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窃思女儿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5、《芙蓉女儿诔》是主人公贾宝玉祭奠丫鬟晴雯时所用的一篇祭文,是《红楼梦》所有诗文词赋中最长的一篇。
红楼梦经典诗词
1、《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众多,以下是其中的20首:《作者题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揭示了作品表面的荒诞与背后的苦涩。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道出了作品的深度与韵味。《太虚幻境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揭示了虚实之间的难以分辨。
2、《葬花吟》春光旖旎映碧桃,奈何愁绪袭心窍。落红满地无人问,泪湿青衫人未晓。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描绘了黛玉在春日里感伤花落、泪湿青衫的场景,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3、红楼梦十二曲——引子[清] 曹雪芹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曲——晚韶华[清] 曹雪芹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朱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4、《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及其赏析如下: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赏析:此句表达了贾宝玉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不同情感。薛宝钗如山中高士般清高洁白,但宝玉内心始终难忘淡泊名利的林黛玉,感叹人间美中不足。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5、《红楼梦》中最著名的9首诗如下:《满纸荒唐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6、《红楼梦》中的唯美诗词精选如下:著名诗词 《葬花吟》:描述了黛玉葬花的情景,表达了她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枉凝眉》:通过描写宝黛爱情悲剧,展现了两人情感的纯真与无奈。《终身误》:以宝玉的口吻,表达了对宝钗与黛玉两段情感的复杂感受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