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心音?
1、第三心音是血液快速充满心室时产生的声音,而第四心音则是心房收缩时心室压力过高时的声音。第三心音: 产生原因:是心室快速扩张至最大容量时,心房血液压力加速血液流动撞击心室壁产生的声音。 出现情况: 非病理情况:在孕妇和运动员中可能听到。
2、第三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的早期,快速充盈之末,认为是由于心室快速的充盈,血流冲击室壁,使心室壁腱索和乳头肌突然的紧张振动所致。第三心音的听诊特点有音调轻而低,持续时间较短,约0.04秒,局限于心尖部或者其上方。在仰卧位以及呼气时,听诊比较清晰。
3、第三心音与第四心音较为特殊。第三心音在第二心音后0.1~0.2秒出现,音调较低,通常仅在儿童中可以听到,因为这种心音更容易传导到体表。它的产生与血液快速流入心室时心室和瓣膜的振动有关。第四心音,也称心房音,由心房收缩引起,频率较低,通常在老年人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较为明显。
心脏病听诊s1,s3,p2是什么意思
正常心音由瓣膜关闭时的振动产生。S1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S2则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在听诊时,S1和S2通常合成一个音,由瓣膜同时关闭形成。异常心音的类型与识别:异常心音包括心音强度的变化、性质的改变、心音分裂等。S1增强常见于二尖瓣狭窄、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
心音(heart sound;cardiac sound)心脏跳动时,由于心肌收缩、瓣膜关闭和血流冲击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可用听诊器放在胸壁的适当部位听到,也可通过心音图仪将其记录下来 。心音有四个,按出现的先后命名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四心音(S4),其产生机制各不相同(动画7-12)。
相反,S1减弱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MI)、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疾病。MI时,左心室在舒张期过度充盈导致二尖瓣关闭时振幅缩小。典型杂音在二尖瓣狭窄时表现为心尖区S1亢进,S2低调、隆隆样、递增型杂音,声似DUB-DURRRR,在平卧位或左侧卧位时易于听到,常伴有震颤。
定义:P2是心脏跳动周期中的一个特定声音,具体指肺动脉瓣区的第二心音。它是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时,瓣膜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产生机制:在心脏舒张期开始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这一关闭动作会引起瓣膜振动,进而产生第二心音。通过听诊器,可以听到这一明显的“咚咚”声。
如何理解第三心音、第四心音?
第三心音是血液快速充满心室时产生的声音,而第四心音则是心房收缩时心室压力过高时的声音。第三心音: 产生原因:是心室快速扩张至最大容量时,心房血液压力加速血液流动撞击心室壁产生的声音。 出现情况: 非病理情况:在孕妇和运动员中可能听到。
第三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早期,第二心音后0.12秒至0.18秒。第三心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心室舒张早期血流自心房突然冲人心室,使心室壁、腱索和乳头肌紧张振动所致。第四心音:听诊特点为低调、沉浊、很弱。它通常是由于心房收缩造成的,出现在心电图的P波之后,QRS波群之前。
第三心音与第四心音较为特殊。第三心音在第二心音后0.1~0.2秒出现,音调较低,通常仅在儿童中可以听到,因为这种心音更容易传导到体表。它的产生与血液快速流入心室时心室和瓣膜的振动有关。第四心音,也称心房音,由心房收缩引起,频率较低,通常在老年人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较为明显。
心音是心脏活动的重要体征,包括第第第三和第四心音,它们分别反映了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不同阶段。第一心音,又称S1,主要由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关闭振动产生。此外,心室肌的收缩、半月瓣开放以及血流冲击大血管的振动也参与其形成。
第一二三四心音分别表示
第一心音:听诊特点为音调较低、声音较响。它主要是由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时产生的振动引起,包括半月瓣的开放、心室肌收缩、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血管壁所引起的振动,以及心房收缩的终末部分。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约在心电图QRS波群后0.02~0.04秒。第二心音:听诊特点为音调较高、强度较低。
第一二三四心音分别表示如下:第一心音听诊特点:音调较低;声音较响;第二心音听诊特点:音调较高;强度较低;第三心音听诊特点:音调低;强度弱;第四心音听诊特点:低调、沉浊、很弱。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瓣叶突然紧张引起振动所致。
第四心音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产生的第四个声音,通常描述为“ta”音。这个声音是由心脏收缩时心室壁肌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第四心音通常只在心脏肌肉过度增厚或心脏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听到。总之,第一二三四心音是心脏运作中产生的重要声音,它们反映了心脏的正常功能和异常情况。